教师读书笔记
米夏在十五岁那年的秋天,放学路上突然发病,得到汉娜的照护,认识了汉娜,从而一发不可收拾地痴恋上三十六岁的汉娜。
米夏与汉娜缱绻缠绵,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只是在每次的幽会,汉娜都会要求米夏为她朗诵,而她是一位专心的听客,会完全沉浸在情节的起承转合中,心潮逐浪,思绪纷飞。这段看似不伦的恋情因为这一笔少了些龌龊,多了几分美好。
《朗读者》是这部小说的名字,米夏迷恋的汉娜并不是搔首弄姿、发嗲诱惑的荡妇,她身材健壮,脸盘开阔饱满且不轻易动容,身段、姿态和举止给人以睥睨万物之感。
但后来汉娜突然的不辞而别,米夏长时间陷入忧伤中不能自拔。当米夏终于不再柔肠百转,已是七年后,在德国对纳粹分子审判的被告席上,米夏又见汉娜。米夏旁听了整个审判过程,看到了汉娜的紧张无助,看到别人强加给她的罪,看到她毫无策略和技巧地为自己辩护,看到她为了拒绝笔迹核对而认下重罪。然后米夏突然明白了:原来汉娜既不会读,也不会写,是个文盲!而汉娜一直耻于自己一字不识,一直掩饰,维持自己可怜的自尊,即使被判终身监禁,也不愿坦承。于是小说前面设下的机关便得到解释。
米夏本可以去向法官陈清事实,或向汉娜说明利害,但他可能出于复杂心理,最终什么也没做。汉娜入狱八年后,米夏结婚又离婚,他与汉娜在一起的日子,是他生活中最灿烂的回忆,他无法找到替代者。于是他朗诵文章录成磁带寄给汉娜,只是朗诵,并没有片言只语寄给汉娜。汉娜竟然书和磁带对照,艰难地学会了阅读、写字。于是她给他写信,他发自内心为她高兴,但依然不回一字,他自在于这种和汉娜既亲近又疏远的关系。后来汉娜即将获释,米夏为汉娜出狱生活做了周到打算,但汉娜出狱前夕竟踩着书本上吊自杀了。
《朗读者》这本书看着不累,却略显沉重。汉娜身为文盲,我想或是生不逢时,或有别的原因,但她却是那么向往和热爱文字的世界,她在米夏父亲的书房里,食指依次划过一排排书脊,热切又遗憾。她追求做人的一份尊严,不惜说谎,拒绝升职,离开爱的人,可怜地维持自尊。作为文盲,汉娜是可悲的。汉娜确实是罪人,只是罪不致如此大,当火烧教堂,该不该放了女犯人们,在这样大是大非面前,她仅是严谨执行看守之责,而使几百犹太人致死。汉娜是孤寂的,十五岁的米夏闯入她的生活,她不刻意逢迎诱惑,但也是纵情占有,狱中她期盼幻想米夏来信,但次次失望,直至她白发萧萧,皱纹纵横,臃肿沉重时,米夏来了,她眼光由搜索、游移到伤痛到光彩消失,甚至她探询地说到出狱生活中要是有人朗读就好了,没有希冀中的回应,我想此时的汉娜是绝望的、恐惧的,死是她的必然归宿。那么米夏呢,看完书我也看了这部电影,电影中那个男孩显得阴郁、敏感、多情,难忘的是他的笑和他的哭,他对汉娜的笑,如同从窗户透进的曦晖,生动温暖深情。他因为赶早去乘电车看汉娜上班,因以为汉娜不理他而委屈哭,当汉娜被宣判终身监禁,他泪眼凝视,清点汉娜遗物,他独自饮泣,有自责,有悲伤。文章作者说:人不因为曾做罪恶的事而完全是魔鬼。汉娜虽曾是冷酷的法西斯帮凶,但她对美好的渴望和追求也令她身上熠熠生辉。
逍遥津小学 刘政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