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花似锦,你我深圳共赏春

作者:逍遥津小学 阅读:
【字体:   打印
11月9日、10日,语文组四名教师赴深圳参加“2018年秋季儿童阅读课程推进大会”,满满两天的学习活动,容量大质量高,大家认真学习,收获颇丰。

 

课堂有温度

    薛老师的语言充满幽默、充满童趣,语言亲切自然,十分符合一年级孩子的教学特点。一节一年级的《比尾巴》,整堂课,以“比”贯穿,比课文内容理解、比朗读、比认生字、比说话,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教学重难点突出,通过朗读的指导,通过一遍遍地读,孩子们也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习激情越来越高,思维大门一步步打开。同时“授之以渔”,薛老师教给孩子们方法,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水乡歌》,适时放手,尊重孩子的自主性。

 

    赵志祥老师洒脱自如的教学、古韵十足的腔调、宽容的态度,把语文课堂营造成了孩子们学古诗、赏古汉字的乐园,他上出了古诗文该有的“古味”,让教学如春风化雨般美好。

 

    胡红梅老师带来的班级聊书会,孩子们围坐一圈,老师参与其中,或坐或站,或蹲下身来静静聆听。圆的坐法是促进人与人沟通的最好方法,圆的坐法是打造师生平等关系最好的方式。一个圆把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得更近。梳理脉络,整体感知,聚焦人物,确定话题,在这种平等和谐放松的课堂上才能看到一次又一次的火花碰撞。阅读越深,交流越深,叩击心灵,在阅读与交流中成长。

 

课程有广度

    统编教材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项目阅读、古诗阅读、小古文阅读,犹如一场头脑风暴席卷而来,并且每节课都是精品。

 

    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第一次接触到了项目阅读。来自北京的杨磊老师带来的一节《八月十五月儿圆》,学生们一身汉服来上课,仿佛都穿梭回了古代。杨老师以中秋传统节日为主线,链接了歌谣、诗词、故事,贯穿了孩子们的读、诵、听、说、研,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开展研究实践,在实践中进行阅读分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讲故事、明习俗、读诗歌、做月饼、赏月相,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来参与阅读,从而全面了解“月”的内涵。

 

教学有深度

    听完课,几位老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课文是什么?“课文就是个例子,是个载体,是需要我们从中学习语文方法,进行语言文字作用,形成语文能力。”这句话,虽然大家听过好多遍,但不知道该怎样做。而现在,大家都觉得仿佛冲破迷雾,茅塞顿开。

    徐颖老师的课《牛和鹅》,就是一节利用课文教批注这一阅读方法的专项训练课。徐老师循循善诱,让孩子们在读中领悟文字背后的内容。教给孩子们勾画、提出疑问、写出感受等正确做批注的方法,真正地做到了一课一得,学有所获。学生若能掌握且习惯这样的阅读方法,一定有益于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实现感悟的多样性。

    刘亚雄老师带来的《带刺的朋友》一课,在游戏、字词、课文的教学中如春雨润物般地把语言逻辑的训练无形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注重表达方式,注重语言运用。并且一篇带多篇,将一节语文课华丽丽地变成了导读课,将一篇文章读成了一本书,我想书越读越厚大概就是这样。

    把在语文课中习得的方法运用到课下的自主阅读中,语文学习就有了深度。

 

引领有高度  

    这次培训不仅有王崧舟、薛法根这样的教学大咖,还有崔峦老师这样的泰斗人物,而且还有咱合肥本土的吴福雷老师,令老师们倍感亲切。

   “语文教师应该要有激趣、整合、语用意识……”

   “教师是启发,是引导,不是讲解……”

   “教育事业是花的事业,根的工程。我们一定要培养有志少年。通过语文教育及持续阅读固本铸魂,夯实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使每个小学生都成为阅读的种子……”

    经典的言论太多,够老师们好好消化许久。有了高度引领,我们就有了方向,虽然我们暂时还够不着,但是朝着光亮出发,不会偏航。

 

 

学习有态度

    这次学习虽然课程安排得很紧凑,但老师们一直精神抖擞。认真听课,记下笔记,反思教学。 


 

观景有角度  

    听课的学校叫坪洲小学, 这所学校面积不大,但很美,一步一景,几乎每个地方都被充分地利用上了。广场并不空旷,有池塘有假山有小桥,有地震仪地形图太极八卦图,挑空廊下两旁都是户外的书架,书架上摆满了书,楼梯下的空间也被利用,有石凳和棋盘供学生课间下棋用。教室里书香氛围特别浓厚,我们走进一间教室,正巧看到一孩子在看书,这画面真是太美了。

    

    两天的学习已经结束,大师们上课的一幕幕如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回放。他们的高度引领,人格感染,对语文组的老师而言,真的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深圳之行,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