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有所诵》课程教学初探

作者:逍遥津小学 阅读:
【字体:   打印
《日有所诵》课程教学初探
 
朱艳伟 安徽省合肥市逍遥津小学 五年级语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折射出伟大的思想光辉。日日诵读经典,可以让孩子们获得人生的启迪,养成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提高语文素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第2条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并在每一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学生课外诵读进行了明确的量化。为了丰富经典诵读资源,搭建诵读平台,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培养诵读经典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基础上,我们逍遥津小学在2014年启动了《日有所诵》课程。几年来,我们矢志不移、从未间断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作为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师,我在《日有所诵》课程的教学中,一直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的诵读习惯,是打开通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我们送给孩子终生受益的礼物。有人说,最不简单的事情就是——日不间断地做一件简单的事。我们学校的《日有所诵》时间安排在每天早上第一节正课前的十分钟。为了让孩子们养成到这个点就开始诵读的习惯,我从来不会让任何事情占有这宝贵的十分钟,哪怕在考试的前两天,我们班都没有停下来。我坚信:简单的话天天说,简单的事天天做,就会习惯成自然。正如《日有所诵》主编之一薛瑞萍老师说:“诵读就是日不间断的记诵,就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现在,只要诵读课的铃声响起,我们班的学生们都会齐刷刷地把《日有所诵》捧起,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几年来,孩子们持之以恒,从不间断,每日的诵读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内在的习惯,而不是额外的负担。
二、追求高效指导
孩子们只养成诵读的习惯还不行,作为老师,我们还要指导他们高效地用好这十分钟。首先,我让学生们反复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诵读的过程其实也是理解的过程。有些儿童诗能带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我就要求他们边想象诗歌带给我们的画面边诵读,读出画面感来。这样他们就越读越有滋味,而不是一味地干巴巴地朗读。其次,老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我认为放羊式的诵读耗时费力,不如不读。老师的指导不是语文课上琐碎的分析,要少讲多读,对于文中出现的生僻字、多音字,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因为朗读的第一要义是读正确,这样做是防患于未然,避免错误的读音先入为主);在学生疑惑处、不懂处进行指导,但只是点到即可,不去深究;对于每个单元的五篇文章不必平均用力,对于侧重点的选择诵读给以指导。
《日有所诵》每学年分为一册,每册分上下两卷,每卷16个单元,对应每个学期中的16周次,内容很多。我本着“一周一个单元,一天一个重点”的原则引导孩子们诵读。对于一些简单的、通俗易懂的诗歌及现代文,我会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读。稍微有难度的文章,我也只对诗歌的写作背景做简单的讲解,不做深度的挖掘。因为我坚信熟读成诵,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们经典读多了,背多了,知识面也就拓展了,等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些道理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一些有难度的文章,我只是适当地疏释和指导,重点是依靠我的范读。我认为老师真挚动人的范读,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同时也能深深地感染学生,学生们阅读文本的兴趣也会在这样的倾听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
 三、注重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单一的诵读形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阅读疲劳,产生抵触情绪。如何在诵读课上激发孩子们的诵读兴趣,让孩子们爱上诵读这门课呢?课堂上,我注重诵读形式的变化引导孩子们诵读:学生自由读、老师示范朗读、学生个别读、领读、小组轮读、比赛读、全班齐读、背诵等。让学生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激发自己的语言潜能,提升语言素养和母语能力。
亲近母语研究院的专家岳乃红老师曾经说过,“一篇比较简短的诗歌,孩子们读了七八遍以上就差不多能背诵下来了。”她说,“‘七’是个奇妙的数字,越过了这个界限,孩子就安全度过了和一首诗歌由陌生而亲近的周期,他们中的大多数,就底气十足地觉得自己能够‘成诵’了。”的确是这样!我也做过这样的实验。诸如《雨声说些什么》《断章》《我爱这土地》《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风歌》等,孩子们读了六七遍以后,我发现班级里有不少孩子眼睛流露出兴奋的光芒,骄傲地举起小手向我示意请他(她)起来背诵。如果当天的第一节课恰巧是我的语文课,我会把诵读课延长几分钟,请他们起来展示;如果此时恰巧下课了,为了不让他们的积极性被打消,我会让孩子们课下再巩固巩固(因为孩子们记得快忘得也快)下节课我会请刚刚举手的那部分孩子再来展示。
我记得有人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为了使孩子们对诵读课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我会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录制一些诗歌或故事发到班级群里,请家长们放给孩子们听。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班级里有部分学生(女同学居多)朗诵的潜能被激发了,她们偶尔也试着录制几首,有的也学起了我,玩起了“配音秀”“为你读诗”,有的给动画片配音真的超赞!学生们朗诵的兴致高了,家长们很是高兴,也很支持!我会把这些同学的作品在班级里播放给其他同学听。两年来,我们班的《日有所诵》课程初见成效。2016年4月,我们班在学校的经典诵读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2016年11月,庐阳区教体局举办普通话大赛,主任把学校唯一一个学生组比赛名额给了我们班的学生,令我没想到的是,当我把这件事在班级里公布的时候竟然有近10位同学踊跃报名,这在之前是没有的现象。2016年10月份南京亲近母语研究院举办了《中国老故事》讲述大赛,我们班三位同学参加均获大奖,其中一位女生还获得了当当网的购书券呢!每周一的国旗下诵读活动,同学们都积极地排练,要给班级增光。同学们这些变化和荣誉的取得,不得不说是受《日有所诵》课程教学的影响!
四、评价科学灵活
无论什么教学,如果只有过程没有结果都是无效的。科学灵活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在《日有所诵》课堂上,我采取打分的方式来对学生加以评价,并告诉孩子们我会把这些分数记入到他们的平时表现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我给能够熟练朗读的同学85分(最低分),给能够有感情地朗诵的同学95分,当堂就能够熟练背诵的同学,给他100分,如有少数同学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诵就给他100+10分(最高分)。
几个单元结束以后,我还会利用一些活动课开展擂台赛。为了节省时间,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班级9个小组),小组中推荐一人上台展示,内容可以是《日有所诵》中的古诗背诵,也可以是《日有所诵》中的现代诗歌诵读。以“☆” 级标准评价,三等奖“☆”  二等奖“☆☆” 一等奖“☆☆☆”。通过评星激励,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增强了,诵读的兴趣也高涨起来。
薛瑞萍老师说:“语文的基本功就是读书、背书。”《日有所诵》里大量的经典文章更值得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引导孩子们去读、去背。反思我的《日有所诵》课程的教学,不就是引领孩子们大量的诵读和积累吗?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诵读其实就是让孩子们看见,他们看见,便是他们的未来。《日有所诵》这个课程是对学生有利的,今后,我会坚定不移地带着孩子们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