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作者:逍遥津小学 阅读:
【字体:   打印
如何做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何樱莉    合肥市逍遥津小学  四年级语文
   【 英】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提出“打造儿童阅读环境的目的是要连接每一个儿童和图书,让不喜欢的阅读的孩子喜欢上阅读,让喜欢阅读的孩子读更多的书,让不会阅读的孩子学会阅读,让阅读有困难的人跨越阅读的障碍……”儿童阅读是需要环境的,而环境需要老师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去共同创建和引导。那究竟给孩子打造一个什么样的阅读环境,又怎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让他们能自在地遨游于阅读世界呢?作为阅读教师该如何做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一、打造一个怎样的阅读环境。
最是书香最“醉”人,学校自然是阅读氛围最浓厚的地方。为了营造校园浓厚的读书氛围,促进学生读书爱书,学校为每个班级的小书吧都贴上标语,令人耳目一新。 “小图书,真好看,还能教我学知识”,“轻轻拿,静静读”……这些简简单单的小标语,是不是让阅读环境更加和谐呢!学校的小书吧虽小,却在形成阅读氛围中起着大作用;小标语虽不起眼,却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爱护图书。  
走进班级,每个班级的图书角都摆着两个大大的书柜,书柜里排着整整齐齐的书,班级因为图书过多,又额外添置了小书架。用心的老师和爱护图书的孩子们会给书贴上编码,甚至包上书皮,一来方便借阅和管理,二来可以减少破损。借阅时间到了,孩子们便驻足于书架前,细细挑选起来,选好后,拿到管理处登记一下就可以拿回去慢慢地品读了。
孩子们还有属自己的“紫藤萝”小书屋,一间闲置的教室被家长们装扮得美美的,四个班级联手打造的民间小书屋“紫藤萝”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办公室的小伙伴们为“紫藤萝”的筹建而忙碌着:前期书屋筹建的方案讨论,借阅软件的选择,几千本书的整理分类……家委会成员们也尽心尽力做了很多事:教室的清扫、窗帘的清洗、书架地垫的购置及安装、图书的募捐、墙面的装饰 ……紫藤萝书屋是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走进紫藤萝书屋,教室里缠绕着的是绿色藤蔓,悬挂着的小鸟窝,在一片绿意中若隐若现。一个个原木书架靠墙而立,图书摆满其中,零星摆放着的绿色植物在周围摇曳生姿。轻松惬意的下午,女生们背靠墙席地而坐,晒着春日的暖阳,捧着书读着;男生们更是舒服直接躺下,每周四的下午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一杯水、一本书尽情享受阅读的快乐! 
 刚才所提及阅读环境的打造,地点仅限于学校。其实,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应该植根于每个家庭。亲子共读是家庭阅读的重要形式,图画书(绘本)是最适合开展亲子共读的儿童读物形式。绘本馆、童书坊、儿童阅读馆如雨后春笋般在社区成立,它们的出现也推动了阅读的热潮。一个温馨充满童趣的悦书坊会吸引孩子们走进书的世界,让儿童拥有书香的童年,也让成人寻回遗忘的童年。  
近几年外出旅游,也发现很多酒店也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今年假期前往西藏,也住了不少有特色的藏式客栈,“圣承书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大厅、四层过道,还是走廊、房间,处处都是书的海洋,整个客栈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晚上在书苑懒懒地看看书,喝喝茶,每个游客都有着自己的那份慵懒和悠闲,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  
也许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未来的某一天,在地铁站、火车上……玩手机的人越来越少,手捧书阅读的人会越来越多。
二、做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儿童阅读不仅仅需要环境、需要阅读推广人的满腔热情,更需要专业的指导。在儿童的阅读和学习方面,教师的影响力大于父母。一个“有协助能力”的老师,是一个书香校园环境的的营造者,一个主题书目和阅读设计的制定者,一个班级读书会得策划者和组织者,一个阅读习作的欣赏者和品鉴者,一个阅读分享的发言激励者和思维激发者,去帮助孩子成为成熟的、会思考的读者。  
1991年,钱伯斯首次提出“阅读循环圈”理论,并勾勒出阅读过程的三大环节:“选书——阅读——回应”。在一轮又一轮的阅读循环中,儿童的阅读视野、品味、兴趣与能力,都将逐步提升。然而,这样的描述似乎流于空泛,好像还缺少了一点什么。真正影响孩子是否成为优秀读者的,究竟是什么?答案——“有协助能力的大人”。这个“阅读循环“的图表,串联了阅读行为的每一个环节,而起关键性作用的人物——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他必须是一个读者,一个理解儿童的读者,一个能将儿童引入深层阅读的人。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容易,教会他们怎么“读书“、怎么“与他人讨论”所读的书,帮助他们很好的听别人的发言,学会深阅读,并不是那么容易。  
《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其中很多观点值得我们深思。如:“阅读并不只是浮光掠影地扫过一排排文字,比起兴之所至的随口闲聊,阅读应当是一种更有生产力、更有价值的心智活动。”这种心智活动不但在于思考,也需要学会表达。书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三种分享——分享热情、分享困惑、分享关联性;也陈述了四种表述方式——说给自己听、说给别人听、大家一起来发言、聊出新想法。我觉得“聊出新想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怎么聊出“新想法”,教师需要做什么?说什么?这儿的“新”想必是从儿童的理解定义,是教师可能从孩子们的讨论中获得新的启发。所以,教师如何引导值得探究。 
 每次带学生阅读完一本书后,我们都会和孩子一起来聊聊。从阅读理论和读者反应的角度来看,研究越深入,我们越发相信所聊的话题,“讨论”在阅读过程中确实扮演着核心角色。简·马克斯韦尔曾经说过“讨论得心应手后,就不会拘泥着非做出某种结论;讨论结果更开放,同事也让孩子得以探索更宽广的领域,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觉。”随着讨论的次数增加,可能有些问题根部不必提出,孩子们会自己展开讨论,特别是关于喜欢和不喜欢的部分以及令人厌烦的种种。
三、浅谈整本书阅读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讨论    
试以三本书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为例,谈谈小学低、中、高各年段在指导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时该如何引导学生讨论。
1.有热度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切应从兴趣出发,阅读需要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所以,低年级的整本书阅读可以从阅读图画书开始。《小猪变形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是一本富有童趣,贴近幼儿生活,又富有哲理的故事。小猪变形记就用一种奇妙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历程:小猪总觉得自己不幸福,一会装扮成长颈鹿,一会妆扮成斑马,一会装扮成鹦鹉,但是最后,这些创举都以闹剧告终,正当小猪被一连串失败打击的几近崩溃时,受另一头猪的启发,找到了真正属于猪的快乐。主人公小猪可爱的样子和大胆的举动,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孩子,也联想到自己,在羡慕别人想改变自己的时候,却没有真正认识自我,总是在失败中慢慢的开始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我们最终要做回真实的自己,最好的自己……书中情节变化非常有趣,所以很多关键地方教师可以做停留,让学生想象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也可以设计简单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学生想象和书中故事情节的对比,引发思考。我以一个问题——“小猪还会变成什么?”贯穿故事始终,展开想象进行模仿性的语言训练,既呵护低年级孩子可贵的“想象力”,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同桌交流,又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通过学生想象和书中故事情节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故事的趣味性。图画书读画面要重于阅读语言,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情绪的渲染、思维的历练,是阅读图画书的主要目的。而在低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比阅读本身更重要,当然在欢声笑语中读完一本书,孩子能有所思有所获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我们的问题设计需有热度,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有温度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感受人物
  中年级的讨论话题要关注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书中的细节,感受人物心理变化等。讨论的重点在于细节和从中体会到的情感,聊故事里难忘的情节,以《亲爱的汉修先生》(新蕾出版社)为例谈中年级的阅读话题的设计。
在班级读书交流的伊始,让学生将以往阅读书籍和《亲爱的汉修先生》进行对比,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之处,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更鲜明,它是用书信和日记穿插的形式来写的,让学生发现作家的独特写法。 
中年级学生,对情节的关注多于对主题的理解,所以问题的设计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课堂上让其充分交流“鲍雷伊在给汉修先生的信里都写了哪些事情?”,学生交流的事件往往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有些学生关注事件的细节,同学会从不同内容、不同角度进行汇报,这样可以分享个体的阅读感受。但是作为教师始终要有整体观念,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应将其零散描述的故事情节,按照鲍雷伊成长的时间顺序进行提炼整理,帮助学生学会梳理故事情节。通过这样的汇报交流完成对整本书的梳理,对学生来说就是把散落在心中的信息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建立了整本书的基本框架。  
当然,每节课的讨论应有核心话题,核心话题的设计尤为重要。所以本节课的核心话题——鲍雷伊在与汉修先生通信的五年里都有哪些变化?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从整本书的角度思考鲍雷伊的心路成长历程,鲍雷伊在自我倾诉中改变,在爱和疼痛中成长,原先孤独、内向的鲍雷伊成长为一个自信,懂得爱和理解宽容的孩子。阅读后的交流讨论应从局部到整体,以故事中的主角为线索,提出一个统整性的问题,让学生体会书中的情感,感受人物形象。
3.有深度的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深层阅读
整本书阅读讨论需要经历很多个阶段,有时可以按照章节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有时候可以按照人物进行阅读,然后再回归整体进行交流和讨论。阅读既需要读进去,体悟文字内涵,还需要走出来,做一些理性的分析与思考。这一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年级的交流课可能没有以往热闹,而多了一份冷静的思考。所以高年级问题的设计,不能仅限于情节或人物,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作为主题深入讨论的铺垫,话题的设计应能展现一种思考的张力,问题的设计应体现文本阅读的深度。例如,开展《毛毛》(21世纪出版社)的读书交流,适于在通读整本书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简单说一说《毛毛》是一本怎样的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尊重孩子个性化的阅读与体验。初步交流之后,按照人物进行交流,可以将一个人物或几个人物放在一起进行交流。比如:先从故事主角毛毛开始聊起,再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完成读者对故事中其他人物的了解,人物前后对比,感受灰先生出现后所有人物的变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人物进行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人物
和灰先生接触前
和灰先生接触后
你的感受
理发师弗思
 
 
 
酒馆老板尼诺
 
 
泥瓦匠尼科拉
 
 
讲故事的吉吉
 
 
除此之外,高年级的阅读的深度体现在是否有对整本书主题的理解,所以必然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角色对比发现变化的本质原因——灰先生盗取了人类的时间后,开展主题讨论——“时间”的交流,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他们学会辩证地看待“节约时间”。 
不同年级的交流话题讨论体现不同的特点,但相互之间并没有明显界限,只是相对来说低年级重趣、中年级重情、高年级重理,各年级段有所侧重罢了。  
有时综观自己的课堂,很多时候我们有着“预设”、“先见”,我们所希望的是,讨论活动能直接快捷地逼近那个“预设”、“先见”。我们的问题,像是一种带有暗示性质的“诱惑”。这样的交流缺少心与心的对话,孩子有时未必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阅读的交流需要尊重每一个孩子,因为他们都是天生的评论家,我们应当成为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这样才能成为孩子们的阅读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