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作者:逍遥津小学 阅读:
【字体:   打印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现象。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礼仪教育的关系, 明确了在礼仪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因, 并阐述了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校礼仪教育关系的方法。 
[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学校礼仪教育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庐阳区教育体育局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性推进学校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学校确立的子课题为“基于传统文化的学校礼仪教育行动研究”。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礼”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标志,是历代最基本的道德教化内容。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启蒙时期,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奠基性教育。对他们从小进行良好的品德和礼仪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要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则提出:“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因而,重视礼仪教育,尤其是小学礼仪教育,对于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指导思想的确立
  本课题研究坚持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通过设置和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活动课程,加强学校整体礼仪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三、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传统文化的挖掘。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和学生礼仪教育需要,加以继承和发展,挖掘其具有的教育价值。
 2、学生礼仪课程资源的整合。依托传统文化的载体,整合课程资源,如国学吟诵课程、传统仪式课程,对学生礼仪课程资源进行积极整合,寻找其内在联系和规律。
 3、学生礼仪教育的优化。在资源开发与整合中,对同质教育资源进行恰当地引导、优化,创设相应的资源组合,并适时的评价,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
 
四、名称界定
(一)、传统文化
1. 文化与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解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博士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解释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总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传统文化则是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历史不同时期所创造的各种精神现象的一个总称。 
2.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化在发展演变中,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流、磨合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精神现象。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是整个中华民族,儒家、诸子百家、广大劳动人民都为传统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各种文化在两千多年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今天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主要指传统的思想文化。
 
五、在学校礼仪教育中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
 1.学校礼仪修养现状。
中国历来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是当前学生学校礼仪修养也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存在着礼仪修养的缺失。这种缺失具体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例如,在公共场合有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高声谈笑等缺少自我约束的失礼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莽撞、冷漠、自私,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相处能力;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知与不求的思想等等。
 2.学生礼仪修养缺失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很多,既有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有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中,没有在礼仪教学中主动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最主要的因素。首先,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这其中一方面是家庭所施加影响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在学校礼仪养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没有对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学生的礼仪素养就已经有所缺失。其次,外来文化的影响。由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新鲜的外来文化更容易被认同与接纳。再次,表现在礼仪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处理上。由于一些客观情况的存在,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重视教学知识传授,礼仪的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被割裂了。从学习礼仪的过程看,大部分学生是为了美化个人外在形象,学习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礼仪认知上存在的偏差,使学生只知道应该怎样做,但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则很少去探究。教师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也忽视了在礼仪教学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使礼仪教学缺少了应有的传统文化的根基。所以,学生礼仪修养的欠缺以及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我们必须重视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力量,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学生礼仪教育的关系 。
1. 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要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学生礼仪教育的关系,要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当今社会,许多人一说到传统文化就以为是儒家文化,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虽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不能等同。传统文化应当是儒、道以及先秦时期其他各家学说发展变化的综合体,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派。
2、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有的特征,如重视文学艺术,讲究文学艺术美的特征;崇尚理性思维的“重智”传统,重伦理道德的传统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模式和文化主题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伦理道德的重视,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因此,明确了传统文化的界定和特点,就可以在礼仪教学中融入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内容,这不仅符合“礼仪是道德规范的具体化”的观点,而且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3.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礼仪教学中凸现传统文化,需要有辩证的观点,即抛弃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礼仪教学的人文内涵。抛弃传统文化中落后的内容。如,传统儒家文化中有明显的维护皇权一统与宗法等级制的思想;有后世传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所谓的“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有重文章道德,轻技艺农商的价值取向。凡此种种,都与现代社会的精神理念相背离,已经显示出其落后的特点,在礼仪教学中要弃之不用。虽然儒家文化有其与历史发展不相适应的一面,但其积极的一面仍主导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例如,告诉人们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治理国家,怎样教育后代。谦恭宽厚、重义轻利、强调内省等精神与礼仪中强调的自尊、敬人的内涵是一致的。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礼仪的精神源头,将会让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对传统文化中优劣并存的东西,要充分利用其中有利的一面丰富礼仪教学的内容。儒家宣扬中庸之道,推崇和为贵的处世态度,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他把中庸看作一种最高的德。这种包含着辩证法思想的中庸之道,就是讲究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为人处世,做事要讲求适度、适中、恰到好处。这种思想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在,都有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例如,作为学生,其着装、化妆修饰都要适当适度;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讲求原则,不逾越“规则”的尺度,这就是中庸的表现。适度,可以带来良好的个人发展环境。从另一个角度讲,中庸又有折中调和的消极落后因素,折中调和的态度带来的是搞平衡,不分是非地持守中立,不求上进,谨小慎微,因循守旧。而现代社会提倡竞争发展,人才只有敢于竞争才能脱颖而出,人们更推崇不怕冒险、不甘中庸、争当领头雁的精神和品质。所以,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传统思想,可以使学生从传统中汲取力量,更好地修炼人格。因此,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使大学生礼仪学习摆脱完全实用的格式,赋予传统文化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内涵。 
4. 重视传统文化对礼仪养成的作用。礼仪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塑造内外兼修的个人形象,使社会个体学会自尊和敬人,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良好个人形象的养成,需要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其一是礼仪等修养课的教育,其二是借助于环境的影响,如成人的言传身教,社会舆论的影响,社会公众人物的榜 样作用。但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美好个人形象对自己、对社会的价值,还要让学生“发乎情”,从感情上认同、重视,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因此,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可以避免学生因接受快餐式的外来文化,而忽视对中国传统美德的认知。具体说来,传统文化对学生个人形象塑造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美德。19 世纪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 特曾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而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重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本质性特征。重伦理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即农业社会、家族本位、宗法制度决定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伦理道德的论述很多。《易经》中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句,说明君子应该是有道德的人,应具有像大地般宽阔和顺的美德,去容纳、包涵“万物”。同时,儒家学派强调通过“内自省”“、外慎独”的方式加强个人道德的修养,力争成为品德高尚的圣人。孔子曾言:“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这与礼仪教学要求学生内外兼修、重视内在美的教学原则是一致的。借助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的特点,可以在礼仪教学中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的形成也是学生学习礼仪规范的思想基础。
( 2) 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美型。美型指培养学生有美的行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美型,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这说明美型可以通过礼仪学习来获得,美型是获得社会认可的有效方法。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剖析,可以让学生知道,对美型的期待是中国传统审美价值体系中的一个方面,美型不是可有可无、限制个性的清规戒律,而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例如,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就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行为规范中有用餐的礼仪,而餐饮礼仪的书面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的礼仪专著《礼记》中。学生从踏入学校大门,就受到学生守则的规范,这也是礼仪的一种表现。而学生守则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历史上的学堂大多订有学规。孔子有弟子三千,他就曾制定了一系列学堂礼仪。《管子》中的《弟子职》,是我国最早的学生守则。宋代朱熹的学生董铣、程瑞蒙办学,也订有详细的学则,要求“凡于此学者,必严朔望之仪,谨辰昏之令。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修业于余功,游艺有适性。”对这种精华的认知和接纳,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对学生美型的形成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3) 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美性。美性就是美的性情。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与“质”是相对应的两种性情,人最初的动物性属性就是“质”,“文”的功能就在于改造、文饰人的质朴野蛮的本性,成为文明人。礼仪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做文明人,而利用传统文化则可以在精神上提升学生的内涵与境界,培养他们美的性情。礼仪是人们在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规范的形成是约定俗成的,并与社会、文化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充分重视、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的人文内涵,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搞复古主义,而是做到古为今用,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力。利用传统文化的渗透,浸润,潜移默化作用下,培养学生现代礼仪,进而成为合格的现代小公民。
 
 [ 参考文献]
张开城.儒家思想与现代中国[ J]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 .
史华楠.人文素质教育与现代礼仪教育[ J] . 高等建筑教育, 2000,( 2) .
黄楠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主义析评[ OL] .http:www.udoc.cn, 2006- 03-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