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的学校礼仪教育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逍遥津小学 阅读:
【字体:   打印
《基于传统文化的学校礼仪教育行动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根据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在全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性推进学校现代化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活动的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师资、家庭教育现状、学生来源等实际情况特承担此子课题《基于传统文化的学校礼仪教育行动研究》,并制定本课题开题报告。
 
一、子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所蕴含的价值取向、道德礼仪、行为准则、教育理念等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民族性。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教育,为我们的现代文明礼仪教育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渊源。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礼仪教育整合,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创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传统文化下的学校礼仪教育是现代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最关键的时期。基于传统文化下的学校礼仪教育正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启蒙内容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来加快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全面健康成长,让这个教育时期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世。我校“基于传统文化下的学校礼仪教育行动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既借鉴当今脑科学、心理学的先进经验,又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开启儿童纯净心灵的智慧宝藏,从而培养出良好素养的现代公民。
  目前,对于学生礼仪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多侧重于学生社会礼仪教育研究,在学校礼仪教育方面研究相对探索较少,为此我校特开展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校礼仪教育行动研究。
  “生活教育育人,文化传统立校”是我校特色化学校创建指导思想。通过开展“基于传统文化的学校礼仪教育行动研究”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育人质量,读古文韵,习君子德,做儒雅逍遥学子。目前成立“学生发展部”和“国学教育工作室”、“经典阅读计划”,依托“城市学校少年宫”专门负责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熏陶和礼仪教育。逍遥津小学决定把传统文化与学生礼仪规范相对接,以经典国学课程、学校礼仪课程、主题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内容,在新校区从一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学校礼仪教育,探索传统礼仪在现代校园的传承与创新,开创德育教育新局面。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与本课题相关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工程已于近年先后在华人国家、地区内陆续开展,有的地方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未来这方面的成果会得到更大的关注。相比之下,上海、北京、番禹、深圳等地小学国学启蒙和礼仪教育活动开展较多,江苏扬州市历时14年的“小学古诗文辅读实验”,成绩尤为显著。随之而起的由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合作的“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效绩相关实验研究,通过实验产生的多种教育效应,促使我们要来重新思考儿童的礼仪教育,也启发我们要重新探究我们目前有关礼仪教育的理论的依据是否真正能够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促使我们去探索应该为学生科学选择哪些真正有益的教学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1、学生方面:①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增强自信心;②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教师方面:①能促使教师更多更广更深地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教育中的精华,并且能够古为今用;②丰富完善现有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为未来教育理论的开拓创新带来不可忽视的思考。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用行动研究方法,以人为本,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结合目前人类关于智力与人脑研究的成果,对照国学启蒙与礼仪教育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论证经典诵读在教育领域推广的可行性理论依据及操作原则,同时也从新时代对教育的新需求的角度来论证它对德育教育实效性,通过具体科学测试的数据来分析古老的教育方法中所蕴含的科学性和高效率性。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中华传统文化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2、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3、学校礼仪。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因此,学生应具有的礼仪常识是学校礼仪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与教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课堂礼仪、服饰仪表、尊师礼仪、同学间礼仪、集会礼仪、校内公共场所礼仪、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行动研究使更多的学生正视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陶铸自己的优美人格、学会更多的学校礼仪知识,培养更健全的文明礼仪素质。
 
四、课题实施原则
1、全面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在每一名学生身上得到落实,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2、整体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要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体系。
3、发展性原则: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不急功近利,学生的礼仪教育渗透也是循序渐进的。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及过程
(一)研究的对象
此次研究,以逍遥津小学金都华庭分校区作为实验点。金都华庭校区自2012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我们选择一、二、三年级作为前期研究对象,2012级共有177名新生,2013级共有190名新生,2014届新生即将在下学期到校。自新校投入使用后,我们就开设了国学启蒙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领域: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诗词歌赋的继承扬弃,民族技艺的传承发展。鉴于此,我们确定把“诗”“礼”两项作为我校“国学启蒙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传授民族传统技艺。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礼仪教育相结合的实践,以点带面,逐渐在全校形成弘扬传统文化,深入礼仪教育的氛围,不断延伸传统文化下的礼仪教育在现代生活等各方面应用的研究。通过整理前期的研究经验加以往中高年年推广。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向小学生教授一些中华传统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学习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礼仪礼节;学习传统技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精粹,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为子孙后代传递生生不息的文化“香火”。
2、力求通过对传统文化下的礼仪教育分析研究,结合学校的实践活动,探索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的新路子,拓宽活动课程和班级经营这两种礼仪教育传统途径,以礼仪教育为载体,突破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瓶颈,更好发挥学校德育的统摄作用。
3、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学校礼仪教育内容、形式。构建以开展校本礼仪课程为主,以学校其他各项活动中渗透为辅,家庭、社会督促的礼仪教育模式。以学校礼仪为突破口,努力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使学生初步打下“做人”的基础,用礼仪行为养成文明习惯。
(四)科研方法
运用了各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历史与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1)文献研究法
    课题组在进行文献研究之前,先明确界定了自己研究课题的范围,然后在各种文献中找寻自己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在认真研读了搜集到的所有文献资料之后,课题组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了筛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整理出了一部分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当代儿童成长规律,对文献资料进行了合理的整合与分析。
    在本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所搜集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专著、教科书、期刊、有关政策性文件和各类工具书籍及网络文献。                       
(2)调查研究法
    课题组在本课题中使用的的调查方式有问卷调查、座谈调查、访谈调查等。根据研究对象以及目的,课题组在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运用了上述方法,为本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3)行动研究法
 在行动研究中,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样的研究过程,全体教师们参与到礼仪教育课题研究过程的每一步骤,行动研究提高了课题组教师们对于自身实践的认识和理解,也改善了学校礼仪教育的面貌。在课题组中,每个人都积极思考,相互理解,共同讨论,在行动和研究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崇尚参与、合作的学习共同体。
(五)教育行动
(1)、开设国学启蒙课程和少年宫个性化课程。对于国学启蒙教育课程,我们提出“读圣贤书,品古文韵;立君子德,做有根人”的目标,依托国学课和阅读活动载体以及学校少年宫国学雅韵社团,诵读经典,传承民族技艺。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选定《日有所诵》、《声律启蒙》、《三字经》分别为一、二、三年级的国学启蒙教材。目前学校正在编撰一至六年级的国学经典读本为校本教材。通过多种教学形式,生动有趣地教给孩子一些传统与现代礼仪知识,进行情境训练,并引领他们“学而时习之”。
(2)、开设学校礼仪课程。学校正逐步探索一套学生学校礼仪规范,新生入学有拜师礼仪,一年级有开笔礼仪,六年级毕业有毕业礼。让三种礼仪形贯穿学生六年,形成一套在校礼仪规范并编写成册。
(3)、主题教育活动。在学校,以班主任为龙头,在礼仪课、思品课、班队会、学生发展部的月成长计划、周一升旗仪式五位一体的主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传统礼仪教育活动;以其他学科教师为辅,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理念,开展相应的活动。使得学校礼仪教育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更让它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举措。
(4)、校园礼仪环境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具有情感陶冶的作用,而且具有心理行为的制约作用,学校努力创设传统美德、行为规范、礼仪教育的育人氛围。如利用校园文明礼仪标语、新生笑脸墙、校园古诗展示、班级文明展示版、礼仪手抄报、黑板报、校园广播等进行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宣传。
(5)、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让家长也参与到这个课题研究中来,通过家长的交流与评价,使学生在家庭中、社会上的礼仪表现有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
我们准备通过系列教育行动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把礼仪内涵深化在学生心里,把礼仪当作一种习惯,自觉地表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真正切实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素养,提高整个学校的道德风貌。
 
六、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4、4——2014、7)
(1)收集资料,进行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
(2)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基础性调查研究,了解研究的可行性程度,确立研究的方向;
(3)咨询专家导师,对课题进行论证,完善理论框架;
(4)确立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4、09——2016、04)
(1)课题组培训教师,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框架。
(2)构建小学生礼仪教育研究的目标体系与基本框架,编写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3)重点探索学校仪式活动,形成学校礼仪规范校本教材(包括拜师礼仪、开笔礼仪、毕业礼仪)并探索传统礼仪教育的途径、方式与策略;
(4)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礼仪教育的成果与问题。
第三阶段:验收总结阶段(2016、05——2016、12)
(1)实践礼仪教育,不断加以修正、完善教育目标与内容。
(2)对学生、家长、教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模式实施的辅助系统,收集资料,处理数据。
(3)进行经验筛选,撰写结题报告。
(4)咨询专家导师,对礼仪教育进行评价。
(5)建立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方案的要素、方式、手段、项目和指标。 
 
七、研究成果形式
1、编写一至六年级国学经典读本、学校礼仪教育规范(拜师礼、开笔礼、毕业礼)校本教材。
2、组内撰写、发表相关的经验论文、案例分析等。
2、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
 
八、子课题研究的人员及分工
子课题组组长:  袁红卫
子课题组成员:  程朋军  宋建军  郑永贵   方汀  王悦
组织协调:  袁红卫
资料收集:  程朋军  宋建军
方案制定:  郑永贵  方汀
各成员研究主题:
袁红卫:传统文化下的公民教育研究
程朋军:学校国学启蒙教育课程的推进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
宋建军:传统礼仪教育及现代社会礼仪规范研究
郑永贵:传统技艺传承与学生发展研究
方汀  王悦 :学生礼仪习惯强化养成教育研究
 
合肥市逍遥津小学
20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