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必背国学经典(古诗篇)

作者:逍遥津小学 阅读:
【字体:   打印
古诗篇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③,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背景
  相传这是北齐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这首歌原为卑语,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
 
古诗今译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者背景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诗淡雅清新,多写田园隐逸生活。和王维齐名,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春晓》、《宿建德江》等。
 
古诗今译
    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
  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
  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落花。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作者背景
  见《春晓》的作者背景。
 
古诗今译
  行船停靠在烟雾迷茫的江中沙洲,日落黄昏时旅途的愁思愈来愈深。茫茫旷野里低垂的天幕比树还低,江水清清一轮明月离人很近。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作者背景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古诗今译
  风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悯 农
——李 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古诗今译
  春天种下一料粟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没有荒田,还有农民活活饿死。
 
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作者背景
  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古诗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背景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古诗今译
  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作者背景
  见《竹里馆》。
古诗今译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秋 夕
——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作者背景
  见《清明》作者背景。
 
古诗今译
  烛光月色冷淡地映照画屏,轻举罗扇追赶飞舞的流萤。夜色如水透着逼人的凉寒,独自坐看牵牛和织女双星。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者背景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懒的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已经历了两次辞相两次再任,非常郁闷。
 
古诗今译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背景
  李商隐(812-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一生都寄人篱下,怀才不遇。他擅长写骈体文和诗歌,诗以七律最出名。与杜牧齐名,后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古诗今译
  黄昏时分心绪烦闷,驾车登上郊外古原。夕阳灿烂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秋浦歌
——李 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古诗今译
  白头发已经长到了三千丈长,因为忧愁才有这样长。不知镜子中的我啊,从哪里来的满头秋霜。
 
 
绝 句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作者背景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古诗今译
  春天的太阳映照得江山如此秀丽,随风吹来了各种花草的芳香。湿软的泥土引来只只飞燕,温暖的沙滩上睡着对对鸳鸯。
春 日
——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背景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古诗今译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