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津小学以“拜师礼”倡导尊师重教
一、现状调查:六成学生礼仪有缺失
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现代社会的确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对人的礼仪要求更高,因为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有道德才能高尚,懂礼貌才能文明,讲礼仪才能成为受欢迎的人。
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有时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针对小学生日常礼仪,我们从每班随机挑选5名学生,发放了份60份问卷,从课堂礼仪、办公室礼仪、集会礼仪三个方面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0%的学生在礼仪方面有缺失。
镜头1
课间,一位学生迎面走来,看到老师的第一反应——迅速低下头,佯装没看到,匆匆走过。
镜头2
一天,一个学生不打报告,直接闯进办公室,环顾了一下四周,面无表情地问身旁一老师:X老师呢?
镜头中的学生无视老师的存在,尊师意识淡薄。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礼仪教育实质是培养人的教养,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它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教育,健全人格的教育。可见,礼仪教育的推进势在必行。
二、措施方法:以“拜师礼”倡导尊师重教
拜师礼,是古代极为隆重的典礼,对每个读书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古代,无论寒门子弟,还是贵为皇子,求学受教之际,都要行拜师礼。拜师礼,是古代学校里必行的一种传统仪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每学期的升旗仪式上,逍遥津小学通过举行拜师仪式,让传统礼仪与现代文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对接与践行。
第一篇章:正衣冠、拜孔子
“欲存传统,先正衣冠。衣冠正、品行端。”随着典礼司仪的引读,师生开始共同整理衣冠。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老师和孩子们一边念念有词一边整理衣冠。随后,师生同行高揖礼,三拜孔子,表达至圣先师的崇高的敬意。
第二篇章:三行礼,送拜师帖;点朱砂,启迪智慧
首先,学生向可亲可敬的老师们“三行礼”,并呈上自己的拜师帖,表达对老师的景仰与知识的渴望。老师们接受请求之后,回赠了不同的珍贵的礼物(如芹菜:寓意勤奋好学,业精于勤)随后,教师代表宣读《授生帖》,以表达对学生的关怀与期待。最后,老师们给每个孩子点朱砂,开蒙启智。点朱砂,寓意把智慧的种子播洒在孩子们的心间,寄托着老师对孩子们美好的祝福与希望。
第三篇章:传经典,立志向,吟诵《弟子规》
“长江浩浩,淮水汤汤,地灵人杰,古今煌煌……历史重任,诸生肩上,中华文明,吾辈是倡!”校长寄语,勉励了孩子们从小学会立长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讲传承,立志向。学生击鼓明志,共同说出逍遥津学子的使命;学生集体吟诵《弟子规》,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通过每学期一次的拜师礼,让老师和学生在践行肃穆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礼仪过程中,建立亦师亦友的现代师生关系,学生们将因此而更加懂得尊师向学,教师们也会更加升华对学生们的爱心与责任。同时又通过这种特别的方式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三、成效追踪
现在,走进校园,你会发现主动使用“您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文明日常用语的同学增多了;每天穿干净整洁的校服、佩戴鲜艳红领巾的同学增多了;每天进出办公室的同学都变得有礼貌多了……学生们逐渐养成了文明待人、尊师敬师的良好习惯。
四、反思改进
尊师重教的礼仪教育要“从生活入手,从交往中引导,从习惯中落实”。 我们不仅应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让这种美德占据孩子的心灵,成为一名合格的现化公民。礼仪表现在生活之中,只要在日常教学中,各个学科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做到全员育人,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