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浸润每一个生命——合肥市逍遥津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掠影

作者:逍遥津小学 阅读:
【字体:   打印

 

老校区:古色古香的“最合肥”小学

    “的卢当日跳檀溪,又见吴侯败合肥。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这是《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的诗句,说的就是东吴孙权在逍遥津北被魏将张辽、李典袭击,孙权纵马跳过津桥,逃过一劫的故事。

    罗贯中写的虽是小说,却是有史实依据的。而合肥城中至今保存完好的逍遥津、飞骑桥、张辽衣冠冢,依然让每一个流连其间的人禁不住思接千载,浮想联翩。

    逍遥津小学毗邻逍遥津,前身是明代“理学名臣”蔡悉的大学堂,后由蔡公后人创办私立新生小学,解放后先后更名为柳木巷小学、向阳路第一小学,至2009年更名为逍遥津小学,历时388年,是合肥市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小学,被称为“最合肥”的小学。

    今天的逍遥津小学有两个校区。老校区古色古香,充满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合肥书法名人许云瑞手书“合肥市逍遥津小学”被镌刻在灰瓦青砖的照壁之上;一旁石雕的校徽,是徽州石雕唯一传承人冯有进先生雕刻的石雕作品,充满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走进门廊,右侧整面墙壁是一幅巨大的砖刻合肥古城图,展现了合肥(古庐州)的风貌,每天都吸引着孩子们在此流连驻足。这也是合肥市唯一一幅砖刻古地图,把它放在一所小学里,足见设计者的教育心。

    校园东面围墙上,用墨色砚石镌刻的“庐州人物典藏谱” 与古城地图遥相呼应。包拯、蔡悉、李鸿章、刘文典等古、近代名人,依次排列,石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着这些合肥先人的故事,体现出学校“崇礼尚智,朗润清新”的育人目标。

    老校区面积不大,并不妨碍学校设计者充分用好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让传统文化教育“无声胜有声”。升旗台背后的围栏被设计成了“飞骑桥”的样子,飞骑桥就是“津桥”,孙权纵马过津桥之后就此更名。石刻篆章“行箴”“行道”“行礼”“行蕴”“行声”“行远”“行知”等等,似乎随意地散落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台阶、廊柱、门沿、墙角……

 新校区:国学馆成为孩子们快乐的期待

    拥有200多年校史的逍遥津小学新校区充足的校舍让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国学馆”应运而生。800平方米的国学馆,由书法馆、吟诵馆、非遗馆、戏剧馆、棋艺馆等组成,学校设计开发了童书坊、小百花戏曲苑、非遗工作坊、民乐室、墨香社、博弈棋社、国学吟诵室等系列国学课程,给师生研习、交流国学提供一个固定场所。国学馆里的每个教室装修得古香古色,但又各有不同,可谓是一处一景,一室一观。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万亿及秭……”一阵阵清亮优美的吟唱从吟诵馆传来,音律清晰,古雅交织,这是孩子们正在吟诵《诗经》中的《丰年》。对,他们是在吟诵,不是在背诗。古诗的韵律之美在孩子们稍显稚嫩的嗓音下缓缓流淌。

    根据学校安排,每周孩子们都要进入国学馆学习一节课,在这里不仅可以阅读国学经典书籍,吟诵古诗文,还可以学习民族技艺,如古琴、剪纸,唱黄梅戏等,为师生补充文化生命的元气。

    学校国学馆每位老师也是身怀绝技,各有所长。除了本校教师担任各室辅导老师之外,学校还邀请合肥本地的名家给孩子们上课。小百花戏曲苑的韦京东老师,是国家一级演员,安徽艺术学院教授,我国第一位戏曲兼导演艺术硕士;非遗工作坊的朱山中老师,著名剪纸艺术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校长袁红卫自豪地说:“我们是小学校里请来了大专家。”

    一(3)班章馨雅同学在小百花戏曲苑学习一年以后,在日记中写道:一开始我并不感兴趣,不是很听得懂,只会小声地哼哼几句,有时候还和小朋友说说小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越来越喜欢它了。这学期学习的是《女驸马》选段,我现在不仅自己会唱了,还教会了妈妈。”

    如今,每周的国学馆开课已成为孩子们快乐的期待。很多省内外教育同仁纷至沓来,并受到一致好评。

    徜徉在国学馆中,嗅着墨香,听着丝竹之声,记者心里突然涌出一句话:“古有逍遥津,今有逍遥津小学。”的确,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之中,这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逍遥津小学“就地取材”,发掘地域文化资源,“量体裁衣”,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无疑为这一命题提供了鲜活、宝贵的实践案例。

——刊载于《当代教育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