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深度报道我校公民教育课程研究成果

作者:逍遥津小学 阅读:
【字体:   打印
 2015年6月8日,《中国教育报》第七版以《培养知行合一儒雅少年》为题整版刊发了逍遥津小学开辟现代公民教育新路径。
 
 
  逍遥津小学是一所被称为“最合肥”的小学,地处寿春路本部校区古色古香,古朴精致;金都校区少年宫馆社可谓一处一景,一室一观。如此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自然少不了丰富多彩的国学文化课程,古典教育的现代传承在这里有了最鲜活的体现。
   2014年庐阳区教体局开展国家级课题“区域性推进学校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逍遥津小学结合已有办学经验确立了《基于传统文化的学校礼仪教育行动研究》的子课题研究。一年多来,学校一直坚持传统文化教育下的学校礼仪现代传承,通过多样化的实施路径,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浸润、影响之下,做内化于心,外化于性、知书达理的现代公民。
  路径一:知礼国学经典滋养心灵
 
 【做法】从学生一年级开始就将国学诵读写进课程表,安排专课专用,并安排相应教材,低年级进行《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千字文》,中年级进行《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高年级进行《论语》等篇目的诵读。2014年10月,该校又成为“亲近母语研究院”教学实践研究基地,借助亲近母语研究院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推进学校的国学经典诵读。现在,小古文阅读、全阅读、整本书阅读等一系列国学诵读活动正丰富多彩地开展着。传统文化的外显作用也不容小觑,除了推进经典阅读,该校也不断丰富学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打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环境育人,设置传统文化情境。如以文化名人的诗词、格言、警句装点校园;在教室开辟经典诗文专栏等等。现在校园室室有经典,处处有国学。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逍遥津小学师生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
 路径二:明礼——传统技艺浸润童年
【做法】金都华庭校区充足的校舍让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国学馆应运而生。800平方米的国学馆,由书法馆、吟诵馆、非遗馆、戏剧馆、棋艺馆等组成,学校设计开发了童书坊、小百花戏曲苑、非遗工作坊、民乐室、墨香社、博弈棋社、国学吟诵室等系列国学课程,给师生研习、交流国学提供一个固定场所。国学馆里的每个室既装修得古香古色,又各有所不同,可谓是一处一景,一室一特色。
  根据学校安排,每周孩子们都要进入国学馆学习一节课,补充文化生命的元气。传统技艺的熏染,让逍遥津小学的学子一个个俨然儒雅的小君子。
 路径三:行礼——仪式庆典熏陶品格
【做法】目前,逍遥津小学已经成立“传统节日工作室”,专门负责传统节日课程的开发和组织活动。重阳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四个节日均举行不同的综合活动。另外,学校还开发了拜师礼、开笔礼、毕业礼三大仪式课程。学校每年都会组织这些仪式,让大家共同见证孩子们学习历程中最美好、最神圣的时刻,通过仪式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美好和严肃。沿袭仪式是对传统文化中优良部分的一种继承,既让孩子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化,更为孩子们播下礼仪的种子。
 路径四:用礼——养成教育固化习惯
 【做法】逍遥津小学实施“养成教育·月成长计划”,每月一个活动主题,并以“传统礼仪教育”为重点,把每月活动主体化、序列化,同时通过每日“笑脸榜”、每周“文明礼仪班级”评选、每月一主题展示、每学期“金都最美少年”集体亮相等方式,建立动态、及时的评价反馈。
学校还搭建展示的舞台,及时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每期的金都最美镜头,展示校园里优秀教师、优秀家长、优秀学生;校报《向阳花》中开设专栏,每期进行校园明星和班级风采展示。用优秀指引优秀,用优秀影响优秀。
  养成教育儿歌、养成教育礼仪比赛,养成教育小故事会……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和舞台的搭建,让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知礼,更能在家庭生活、社会交往中守礼、行礼、用礼。
 
  徜徉于古朴雅致的校园,嗅着墨香,听着朗朗诵读,伴着丝竹,不禁发出感慨:古有逍遥津,今有逍遥津小学。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学校礼仪教育,教育者们也许有着不同的答案和途径。但逍遥津小学“就地取材”发掘地域文化资源,“量体裁衣”,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如今中国教育报整版将逍遥津小学的现代公民教育路径刊发出来,无疑是以我校为例为区域内实施现代公民教育课题提供可供参考、借鉴、推广的,鲜活的、宝贵的实践案例。